close

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期中問答整理). 著作 吳兩津

1.發展的意義:

發展指個人一生中,因年齡與經驗的增加,造成個人在生理與心理上發生規律及有系統的行為變化過程。

成長是個人身心組織依循自然的程序逐漸改變,這種改變需要「量」與「質」雙方面的調適發展。

再發展的歷程,個人舊有行為特徵會逐漸消失,新的行為特徵會陸續出現。

  1. 發展的一般原則:

  1. 發展順序具有規律性,早期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

  2. 發展遵循一定的預知模式。

  3. 發展有共同的模式,但是也有個別差異現象。

  4. 發展得連續性原則:發展程序是漸進的、階段的、連續的。

  1. 兒童行為發展本質的爭論: 98-

  1. 人類行為的發展主要是先天或教養的結果。

  2. 兒童對外界的認識與接觸是主動?或是被外界文化與環境塑造、來操弄。

  3. 發展的過程是連續的或是階段的。

  4. 發展的改變是量的變化或是質的改變。

  1. 皮亞傑認知發展四階段:

  1. 感覺運動期:兒童學會協調肢體動作與感覺經驗。

  2. 前運思期:兒童學會語言並使用能代表環境象徵符號,但還不會有邏輯性思考。

  3. 具體運思期:兒童會展現某些邏輯推理能力,但僅限於有親身體驗到的部分,並能理解守恒原則。

  4. 形式運思期:青少年能超越具體、實際的體驗而開始以較富邏輯且抽象的構念來思考,並有能力進行內省反思。

  1. 保羅及羅伯特的人格五大因素(Big Five)論,人格因素五大特質( OCEAN ):

  1. 開放性:幻想、愛美、重感受、活耀性、有理性及價值觀。

  2. 謹慎性:按部就班、責任心、勝任感、追求成就、自我約束即從容。

  3. 外向性:熱心、樂群、肯定、樂於活動、追求刺激及正面情緒。

  4. 親和性:信賴、坦承、利人、順從、謙卑及慈愛。

  5. 神經質:焦慮、憤怒、敵視、抑鬱、自我意識、衝動性及攻擊性。

  1. 科博格(Kohlberg)人格發展三期六階段:

  1. 道德成規前期:

第一階段:避免處罰或服從權威階段。

第二階段:工具目的個人主義或相互交換階段。

  1. 道德成規期:

第三階段:人際和諧階段階段,又稱好孩子傾向。

第四階段:維持社會系統導向階段。

  1. 道德成規後期: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法規導向的階段。

第六階段:普同的道德原則。

  1. 兒童的行為能到符合社會社會化的標準普遍運用的三原則:

  1. 父母懲罰的原則:始自家庭訓練,獎勵某一行為是為使原有得好行為繼續發展,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應及時消弱,而懲罰不完全只生理上的限制。

  2. 觀察的原則:兒童靠觀察學習他人的舉止行為,在觀察的過程中兒童會察覺到什麼情境下會得到獎賞與處罰。

  3. 認同的原則:人格社會化的形成,不完全藉獎懲與觀察建立,很多複雜的模式、綜合性的影響或是塑造兒童的人格因素等。

  1. 學齡兒童期輔導策略:

  1. 欣賞孩子的獨特性,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2. 多鼓勵、少責備。

  3. 製造機會,提供孩子成功的經驗,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4. 對事不對人,注意公平性和避免情緒化。

  5. 教導孩子表達情緒,學習疏導自己情緒。

  6. 輔導孩子學習社會技巧。

  7. 以開放性的發問,提供孩子思考空間。

  8. 多提供好得行為模式讓孩子仿效學習。

  9. 發掘孩子的弱勢與優勢。

  10. 運用行為改變技術。

  11. 提供孩子分工的機會。

  1. 阿德勒兒童團體諮商過程與模式四階段:

  1. 建立平等良好的諮商關係:

可利用遊戲打破僵局,此階段包括團體歸責的說明,並承諾遵守。

  1. 心理調查:

探討兒童對自己設定的生活目標,找出在其所處環境中,採取什麼樣的策略,首先蒐集兒童得主動表現,之後可進行生活型態調查。

  1. 洞察與解釋:

協助兒童洞察自己生活的錯誤目標,並予以解釋,觀察兒童的認知反射。

  1. 重新導向:

幫助兒童了解除了自己目前表現的令人困擾行為外,尚有其它正向行為可選擇,並為兒童找尋重要他人,借重要他人的鼓勵與支持。

  1. 兒童輔導歷程五步驟:

  1. 確定問題性質

  2. 蒐集資料,覺察兒童問題行為發生原因

  3. 分析與診斷

  4. 輔導策略與方法

  5. 輔導的效果評估

  1. 般都拉的模仿學習歷程:

  1. 注意歷程:兒童能正確的知覺到刺激的重要特徵,才能產生學習。

  2. 保留歷程:兒童將觀察所得印象保留在記憶,再透過中介歷程,將印象變為符號的心象保留在長期記憶中。

  3. 複製歷程:將符號表徵轉變為實際的動作表現出來。

  4. 動機歷程:當兒童在動作重現歷程,行為後果得到增強則行為重現機會增加,反之若受懲罰則行為表現減少。

  1. 行為改變技術原理原則: 9898-

  1. 增強原理:

正增強作用:獎賞,增強物分為三類:原級增強物、次及增強物、社會性增強物。

負增強作用:免於受制裁或痛苦威脅,負增強作用分為兩類:逃離行為、躲避行為。

代幣增強作用:以符號代替實務獎勵。

  1. 削弱作用:使個體反應得不到回饋,而削弱行為,使用時應注意增強規則及應用態度前後一致。

  2. 纇化作用與辨別作用: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刺激情境類似,兩種刺激越相似越易類化,另一種是運用舊經驗,若刺激不同則會產生刺激。

  3. 行為的塑造與串連:行為是逐步養成的,所謂工作分析,就是把抽象複雜的教材,逐層分析成為簡單易懂的基本元素。

  4. 模仿原理:身教與境教:身教就是示範法,身教要素之一是楷模的特性,其二是觀察者的特性、注意力集中、動機強烈者,其三是模仿的過程得到何種獎懲,境教是安排環境以改變行為。

  5. 相互抵制法:安排無法併存的兩行為,以好行為替代不好行為。

  6. 系統減敏感法:是消除焦慮、緊張、懼怕的行為治療法。

  7. 飽足法:是給太多增強物,多到不能處理而厭膩。

  8. 撤除正增強:可分為隔離法與虧損法。

  9. 遠離增強物:調整環境,移走引人作怪的刺激。

  1. 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1. 合理情緒治療法:以合理的認知,來培養健康的情緒狀態,觀念重建,轉移情緒,是化解之道。

  2. 自我肯定訓練:真實的敘述、誠懇的表達、合理的聲明、明智的果決,坦誠地表明自己的主張。

  3. 自我教導訓練:當事人教導自己應付焦慮、痛苦、恐怖的不利情境,是種面對現實且積極的看法。

  1. 行為改變歷程: 96

  1. 確認問題行為

  2. 評量問題行為的範圍與嚴重性

  3. 探究兒童問題行為的前因後果

  4. 確定目標行為與終點行為

  5. 執行行為改變方案

  6. 確實評估輔導成效

  1. 兒童行為觀察的目的: 98-

  1. 覺察安全問題

  1. 注意兒童健康訊息

  1. 提供即時適切的協助

  1. 提供指引與輔導

  1. 發現兒童興趣

 

  1. 了解兒童學習型態及擬定教學策略

  1. 延伸學習

 

  1. 計畫課程

 

  1. 衡量兒童進步的情形

  1. 評量

  1. 評估

  1. 和兒童溝通

  1. 和家長溝通

 

  1. 進行教學方法或管教方式的自我反省

  1. 檢視整體課程計畫的符應性

  1. 進行轉介

 

 

  1. 各種觀察類型:

  1. 自然情境觀察與實驗情境觀察

  2. 高結構式觀察與低結構式觀察

  3. 参與觀察與非参與觀察

  4. 以個體為目標及以地點為目標的觀察

  1. 觀察兒童的預備及注意事項:

預備事項

決定觀察的對象 釐清觀察的重點 決定觀察的方法 確定觀察的地點 確定觀察的時間

設計、準備記錄的方式及格式 預期觀察記錄的可能運用情形

注意事項

需要運用所有的感官來進行觀察 須避免產生觀察的侷限、偏見或錯誤

盡可能詳細地記錄相關資料 須深入了解兒童發展之相關知識 須熟悉各種觀察記錄的方法

 

  1. 兒童行為觀察的倫理規範: 95-

(1)知情同意的權利 (2)自尊的權利 (3)維持隱私與機密性的權利

  1. 日記法(日記描述法)

特色

以縱貫法記錄那些可觀察到的新行為或新發展。

缺點

觀察者人選受到限制 容易造成偏見的觀察記錄 觀察樣本不具代表性 有限的樣本無法做有意義的推論

費時費力 可能遺漏兒童的重要動作、語言或表情

 

  1. 軼事紀錄法

特色

軼事紀錄法與日記法一樣,在形式上都是屬於敘述式的描述兒童的行為,不同的是:日記法是對一個相同的孩子或團體反覆觀察一段長時間,而軼事記錄法並不注意單一孩童或團體,也不受限於新行為,而是記錄觀察者認為值得記錄的行為。

使用要領

保持敏銳觀察力、髓手做初步快速記錄、並趁記憶猶新時重整資料

描述內容移涵蓋情境、地點、活動內容及目標幼兒的行為過程

五個部分內容 95- :在何時、有幾個人、在那裡作什麼、目標幼兒怎麼做或與他人有什麼互動、過程如何

行為過程需依序描述

應留意情境中影響目標兒童行為的因素

盡可能使用正確文字記錄,以便保有原本對話時的情境

記錄時宜將描述與說明的內容區分清楚

優點

觀察者容易學習 記錄時並不需要觀察者當場記錄 觀察主題有題性 描述性的紀錄內容

記錄方式如果是以說故事的方式敘寫,則可相當吸引讀者

 

  1. 樣本描述法

特色

98-

與日記法非常接近,都是採敘述性的記錄,但樣本記錄法是對單一行為提供較多、較完整、較詳細的記錄,在特定的時間及場所下對行為的發生順序所作的連續觀察及描述記錄。

優點

觀察前不需做太多準備 能掌握孩子真實而完整的行為 能掌握到不同情境背景下的行為意義、過程與關鍵

提供豐富的質性資料 觀察記錄資料的應用性高、保存性久

限制

觀察者需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神 大量觀察記錄資料的整理需要人力與技術的支援

資料的後續處哩,須訂定一套代碼類別 對教保人員的實用性並不高

 

  1. 事件取樣法

特色 9896-

是以一個特殊事件做為觀察目標,針對事件進行觀察,主要是以質性的描述性資料為主。

功能 96-

教師可利用事件取樣法來蒐集個案研究的資料 教師可利用事件取樣法來進行教學計劃與評估

觀察的結果可以做為家長或教師介入兒童發展階段的指標

優點 98

對於不經常發生的行為,直接深入探究行為的背景、過程與結果 建立自然行為單位的觀察

可立即性指出重要的行為 可預設代碼類別幫助注意觀察及組織、轉換資料

節省很多資料蒐集的時間 保存行為內容、揭露行為的因果關係

缺點 98

質化資料整理不易 無法全盤掌握事件以外的影響因素 無法控制觀察所需的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quaLingLong 的頭像
    AquaLingLong

    NOU99g的部落格

    AquaLing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